种子生产总量在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五名助力中国农业腾飞

全国招商代理热线:0451-85834588

淘金网网址
全国招商代理热线:0451-85834588

手机:13804543993

传真:0451-85834588

地址:黑龙江省五常市葵花大街465号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玉米系列
淘金网首页:守住一头子 多做几样子
更新时间:2023-09-10 | 来源:淘金网网页版 作者:淘金网网址

  会宁,一代又一代人民恪守着“一等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”的祖训,创造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庞大教育体系的独特教育现象。

  在这片苦甲天下的黄土地上,先辈们辛勤耕耘,谱写了振兴农耕文化的篇章,当代人继往开来,描写着中国梦的宏伟蓝图。

  2017年,白银市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犹如融融春风正化作春雨,滋润着这块贫瘠的土地。58.03万父老乡亲,以敢于担当的雄心气魄和奋勇争先的豪迈,守住一头子,多做几样子,促发展,惠民生,砥中流。

  盛夏,记者来到丁家沟镇,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款款而行,小山凹里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,记者在沈屲村遇见了70岁的老支书杨克勤,他回忆起沈屲村的变化感慨万千,原来的沈屲村山大沟深,十年九旱,老百姓靠天吃饭,缺衣少食,日子紧巴巴的熬着。自从党建引领奔小康“六大行动”开展以来,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多次来到沈屲村,走进田间地头,农家院舍,和老百姓促膝谈心,察民情,理思路,谋发展,在贫困山区找出了一条种养结合,产业全覆盖的致富途径。

  金色的阳光普照在山山凹凹,黑膜马铃薯花开烂漫。记者驱车行驶在会宁的沟沟岔岔,解读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,没有产业支撑,贫困群众很难脱贫致富,扶贫开发也难以持续。会宁县坚持打造“1+N”产业则增收模式,“1”就是一头子,即主导产业,“N”就是几样子,即多渠道增收举措。会宁县大力实施“21211”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,培育经营主体,强化科学技术服务,健全产业链条,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,持续增加农民收入。

  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和记者说,在会宁,要让老百姓保住基本口粮,保住基本收入,维持社会稳定,必须“守住一头子”,就是守住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这两种抗旱增收工程。围绕全国产粮大县及国家级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,坚持因地制宜、全方面推进、集中连片、技术集成、突出主体原则,推广旱作农业综合实用技术,集中打造百万亩全膜玉米、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两个“百万工程”,促进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。

  老支书杨克勤说起他现在的生活,铿锵的语气里满满都是信心,他和记者说,自己家每年的全膜玉米培养种植面积都在20亩左右,黑膜马铃薯6、7亩。仓里有粮,心里不慌,这些玉米除了作为牛饲料外还可以增加一两万元的家庭经济收入。会宁县按照稳面积、调品种、促发展的思路,集成应用全膜双垄沟播、玉米减穴增株等技术,推进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,以打造千亩以上全膜玉米种植基地为重点,每年稳定推广全膜玉米100万亩,其中贫困村52万亩,贫困户30万亩,贫困人口人均达到2亩以上,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、贫困户全覆盖;大力实施脱毒种薯应用全覆盖、垄上微沟黑膜覆盖应用全覆盖、优良品种全覆盖、晚疫病统防统治全覆盖、马铃薯贮藏窖全覆盖等五大工程,大力推广深松耕技术,以打造千亩以上黑膜马铃薯种植基地为重点,每年稳定推广黑膜马铃薯100万亩,其中贫困村52万亩,贫困户30万亩,贫困人口人均达到2亩以上,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户全覆盖。

  基础产业是保障,增收产业是关键。为此,会宁县委、县政府提出了“多做几样子”的产业增收思路。谈到这个发展思路,王科健书记娓娓道来,多做几样子包括养牛,养羊,种植大棚,高原夏菜,中药材,林果业以及劳务输出。基层党组织要因人制宜,因户制宜的发展适合农户自己的增收产业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老百姓脱贫致富。

  该县围绕全省草畜强县建设,按照草业抓连片种植,畜业抓加工增值的思路,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,提升一个支柱产业。持续壮大以国道247线为主的高效草畜产业带、以中北部为主的肉羊产业集中区、以东南部为主的肉牛产业集中区,实施品种良种化普及、产业一体化提升、饲养科学化推广、饲草商品化增值、防疫制度化达标、养殖生态化治理等六大行动。

  “如今,老百姓发展养殖业的政策越来越好,今年县里决定给有5头以上基础母牛的贫困户,每年补助2500元,连续4年,有20只以上基础母羊的贫困户也是同样的政策,大大增加了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……”走进丁家沟镇沈屲村崖湾社,记者见到了养殖户杨志宏,宽敞的农家院子里载满丰收的喜悦,在政策的鼓励引导下,杨志宏养了12头牛,基础母牛8头,仅养牛一个项目,每年收入5万左右,自家原有的土地种植玉米马铃薯,节省养牛饲料开支外还可以增加家庭收入。51岁的杨志宏兴致勃勃的给记者讲起了他的养牛经,现在,他不仅准备扩大养殖规模,还在努力改良新品种,增收致富。

  会宁县以千家万户养牛为基础,以规模户养牛为主体,推行“小规模,大群体”饲养模式,加快繁育,增加饲养量,重点发展优质肉牛。把新添、丁沟、中川、杨集、党岘、太平、老君、八里、侯川、平头、翟所等11个乡镇打造为肉牛养殖乡镇,覆盖98个村,其中贫困村54个;巩固及新建存栏基础母牛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00家。全县现有肉牛17万头,其中基础母牛8.5万头,到2020年底,肉牛养殖达到25万头,其中基础母牛15万头。

  近年来,会宁县在现有养羊企业、小区(场)和规模养殖户的基础上,以发展家庭农场式的规模养羊大户为重点,依托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,把大沟、四房、汉岔、刘寨、新塬、新庄、土门、土高、柴门等9个乡镇打造为肉羊养殖乡镇,覆盖81个村,其中贫困村43个;巩固及新建存栏基础母羊1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0家,引进杜泊、美利奴、萨福克等二元、三元种公羊,通过二元、三元杂交,加快本地绵羊的改良,努力培育适合会宁饲养的肉羊品系。全县现有肉羊260万只,其中基础母羊80万只,到2020年底,肉羊养殖达到400万只,其中基础母羊160万只。

  会宁,这个贫困面积大,贫困程度深的国扶贫困县,让老百姓增收致富是一个长期的,动态的过程。会宁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“21211”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,在夯实两个产业基础,提升一个支柱产业的同时,积极培育两个主导产业,发展一批特色产业,做大做强劳务产业。

  在八里湾乡芦坪村,记者遇见了正在黄芪田里干活的农民李玉堂,他停下手里的农活,喜形于色的讲起了自己的生活变化,50多岁的李玉堂新种了13亩黄芪,加上7亩马铃薯,13亩玉米,小杂粮,有3头牛,年家庭收入在10万左右。李玉堂告诉记者,解决温饱问题是几代山里人的愿望,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经做梦都没想过……,像李玉堂这样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。该村全村在种植全膜玉米,黑膜马铃薯地基础上, 整合打造核桃种植集中片区1个450亩(一区),中草药种植集中片区2处共500亩,以点带面,辐射带动全村发展各类特色种植2000多亩,确保产业培育有示范有成效,农民增收拓渠道增路子。按照政府引导、部门配合、市场运作、企业引领、全面推进的要求,以市场为导向、质量为核心,该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区域性优势产业,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,集成有机肥施用、打顶摘蕾、覆盖遮阴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技术,把新添乡回河村、杨集镇杨集村等14个村打造成中药材种植规模村,其中贫困村7个。全县每年新增中药材种植1万亩,建立中药材育苗基地500亩;到2020年底,全县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0万亩,其中贫困村达到5万亩,贫困户达到4.5万亩、户均2亩以上。

  跟随着会宁人民“产业全覆盖”脱贫致富行进的脚步,记者来到了太平乡大山川村菜农董永恒的种植基地,棚里的辣椒等蔬菜竞相成长,运输车辆往来不断,一派忙碌的景象。董永恒经营着6个蔬菜大棚,1个育苗日光温室,年收入约10万元,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根据全县用水条件及生态条件的逐步改善,顺势而为发展林果、蔬菜两个主导产业,把会师、甘沟、郭城、河畔、白塬、头寨、韩集、草滩等8个乡镇打造为蔬菜和苹果种植乡镇,进一步提升多元产业支撑群众脱贫增收的能力。立足区位资源优势,按照“以苹果、核桃为主,示范发展大枣、花椒、仁用杏”的林果产业定位,重点扶持发展核桃、苹果、大枣、仁用杏、花椒等特色林果产业,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,把汉家岔镇细岔村等10个贫困村和甘沟镇钟岔村等12个非贫困村,打造成核桃种植规模村,种植户户均5亩以上;把郭城镇红堡子村等17个非贫困村,打造成苹果种植规模村,扶持种植户户均种植5亩以上。全县每年新增核桃1.5万亩,苹果1万亩,大枣、仁用杏、花椒0.5万亩,油用牡丹1万亩,利用退耕还林每年发展文冠果3万亩,到2020年底,贫困村栽植林果2万亩,贫困户种植29285亩。

  以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为动力,选择基础条件相对好、供水有保障、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,通过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建设、统一四通一平、统一生产、统一管理销售的办法,集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、节水灌溉、水肥一体化、沼渣沼液利用、黄板+性诱剂+黑光灯诱杀等技术,大力发展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等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,把中川镇中川村等10个贫困村和白草塬镇二百户村等4个非贫困村,打造成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村;把会师镇南咀村等21个村打造成大棚蔬菜和高原夏菜种植规模村,其中贫困村6个。到2020年底,全县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、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以上。

  脱贫致富必须让农民增收,并且得持续增收。按照政府引导、部门配合、社企引领、市场运作、全方面推进的思路,大力发展小杂粮、中药材、亚麻、瓜类等一批特色种植,持续增加农民收入。

  该县按照“小产品,大批量,大产业”的发展思路,科学规划布局,把小杂粮和亚麻产业与全膜玉米、黑膜马铃薯形成合理轮作倒茬模式,通过集中连片建基地、标准化生产搞认证,保护价收购保回收的方式,集成一膜两年用、新品种应用、追施有机肥获等技术,着力把新塬镇甘岔村等18个村,打造成小杂粮和亚麻种植规模村,其中贫困村1个。全县每年稳定种植小杂粮35万亩,其中贫困村8万亩,贫困户4.8万亩、户均2亩以上;全县每年稳定推广亚麻种植10万亩,其中贫困村3万亩,贫困户2.4万亩、户均1亩以上。

  依托砂田资源优势,集成推广良种应用、开穴点播、砂田地膜双覆盖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,着力打造瓜类标准化生产基地,把郭城镇扎子塬村等8个村,打造成瓜类种植规模村,其中贫困村1个。全县每年稳定种植瓜类10万亩,其中贫困户7500亩。

  会宁县针对贫困户主要劳动力,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型培训,提高技能水平,增加务工收入。鼓励能人带动务工,通过组织引导和支持等措施,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,减少盲目性,增强稳定性;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,疏通就地打工渠道,全县每年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9.7万人次以上,创劳务收入17亿元以上;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,有1人就地季节性打工,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。以推动“造血式”精准扶贫为目标,以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为根本,引导和支持县内培训学校把培训课堂延伸到村组一线、田间地头,开展“点菜式”“订单式”精准培训,提升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,实现“培训一人、就(创)业一人、脱贫一户”总体目标。

  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今天,憧憬着中国梦的会宁人民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,正以高昂的姿态,自信满满的奔跑在同步迈入小康的大道上,砥砺前行,踏歌奋进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